分類:學習方法   閱讀:

  在《別只告訴我少刷題,多閱讀,這個道理我懂,我更想知道怎么讀》一文中,我概述了閱讀一篇文章的基本原則和基本方法。

  接下來,準備從文體的角度切入,通過舉例的方式,具體來談一談如何閱讀一篇文章。為了簡便起見,就借用初中階段最常用的記敘文、說明文、議論文這樣的文體分類概念分別說明。

  本篇主要談如何閱讀一篇記敘文。

  一說到閱讀或者說學習一篇記敘文,很多人頭腦中閃現(xiàn)的可能是諸如記敘文的六要素、記敘的人稱、記敘的線索、記敘的順序、記敘文的表達方式、正面描寫、側面描寫等一系列的概念。

  知道這些概念固然不錯,但是如果只停留在對這些概念的一般認知和記憶上則是個大問題。

  我們須知這些概念從哪里來,它們不是哪個人憑空創(chuàng)造出來的,而是建立在對很多具體文章內(nèi)在規(guī)律的研究基礎之上的。從認知順序上來說,應該是先有文章,才有這些概念,而不是先有這些概念,然后才有這些文章。

  但我們現(xiàn)在對這些概念的學習則正好顛倒過來了。常常是一股腦地給學生講很多關于記敘文的各種概念,然后拿那么幾篇文章作為典型例子套上去,教學生認識并記住這些概念。

  為什么要這樣做?因為背后有考試的驅動。這樣做看似具有“短、平、快”的效果。正所謂“自古深情留不住,唯有套路得人心。”

  那掌握了這些概念或者說套路,就真的能在考試中戰(zhàn)不無勝,攻無不克嗎?

  答案是:能,也不能!

  如果考試偏重于考查對概念的認知和判斷,那這種套路就有用;但如果考試偏重于考查對概念的理解與運用,那這種套路就沒用。

  而我們現(xiàn)在的考試,正逐步走在從前者向后者發(fā)展的道路上。也就是不再偏重于考查對概念的一般認知和判斷,而偏重于考查對概念的理解與運用。

  比如,判斷一篇記敘文采用了什么樣的敘述人稱不難,無非主要有三種人稱:第一人稱、第二人稱和第三人稱。

  但現(xiàn)在的考試一般不直接問本文采用了什么樣的敘述人稱,而是會問采用這樣的敘述人稱有什么好處。

  也許有人會說,即使這樣提問,也有套路可以應對,比如,如果是采用了第二人稱的敘述,那就說增加親切感,拉近了作者與讀者之間的距離,便于情感交流,使人感到特別親切。

  似乎這樣的套路很好用,所謂兵來將擋,水來土掩。但如果問題進一步變化,變成下面這樣的:

  本文采用了第二人稱的敘述,增加親切感,拉近了作者與讀者之間的距離,便于情感交流,使人感到特別親切。請你結合文章具體說一說,這一效果是如何達成的。

  這時候,還有什么套路可以應對嗎?

  顯然,只是其一,不知其二是不行的,只知其然,而不知其所以然也是不行的。

  要想在面對這樣一類真正考查能力的問題時游刃有余,就務必要回到閱讀的原點,回到對文章的基本理解上,也就是要回到對字、詞、句、段、篇的基本理解上。

  這種閱讀文章的基本理解的能力的提升,不可能一口吃個胖子,一下子提升上來,而必須要日積月累,才能達到聚沙成塔,集腋成裘的效果。

  接下來,我們不妨一起來閱讀一篇文章,然后說說在閱讀這篇文章時,可以針對不同層級不同水平的學生提出哪些問題。

郵差薛瓦勒之理想宮

  一位名叫薛瓦勒的鄉(xiāng)村郵差每天徒步奔走在鄉(xiāng)村之間。有一天,他在崎嶇的山路上被一塊石頭絆倒了。

  他起身,拍拍身上的塵土,準備再走。可是他突然發(fā)現(xiàn)絆倒他的那塊石頭的樣子十分奇異。他拾起那塊石頭,左看右看,便有些愛不釋手了。

  于是,他把那塊石頭放在了自己的郵包里。村子里的人看到他的郵包里除了信之外,還有一塊沉重的石頭,感到很奇怪,人們好意地勸他:“把它扔了,你每天要走那么多路,這可是個不小的負擔。”

  他卻取出那塊石頭,炫耀著說:“你們誰見過這樣美麗的石頭?”

  人們都笑了,說:“這樣的石頭山上到處都是,夠你撿一輩子的?!?/P>

  他回家后疲憊地睡在床上,突然產(chǎn)生了一個念頭,如果用這樣美麗的石頭建造一座城堡那將會多么迷人。于是,他每天在送信的途中尋找石頭,每天總是帶回一塊,不久,他便收集了一大堆奇形怪狀的石頭,但建造城堡還遠遠不夠。

  于是,他開始推著獨輪車送信,只要發(fā)現(xiàn)他中意的石頭都會往獨輪車上裝。




版權聲明:部分文章來源于網(wǎng)絡,僅作為參考,不代表本站觀點。如果網(wǎng)站中圖片和文字侵犯了您的版權,請聯(lián)系我們及時刪除處理!


上一篇:科學實用的通用高效暗記方法

下一篇:有效記憶的九大原理


  相關推薦